首页> 养花知识

兔耳兰的繁殖方式以及栽培技术

文章来源:植物花卉最后更新:2023-08-01 14:30:15

兔耳兰是半附生植物,假鳞茎近扁圆柱形或狭梭形,有节,多少裸露,顶端聚生2-4枚叶,叶倒披针状长圆形至狭椭圆形,叶柄长3-18厘米,花葶从假鳞茎下部侧面节上发出,直立,花序具2-6朵花,较少减退为单花或具更多的花,花通常白色至淡绿色,花瓣上有紫栗色中脉,唇瓣上有紫栗色斑,花期5-8月。

兔耳兰生于疏林下、竹林下、林缘、阔叶林下或溪谷旁的岩石上、树上或地上,海拔300-2200米。产中国多地,自喜马拉雅地区至东南亚以及日本南部和新几内亚岛均有分布。此花有栽培,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。

兔耳兰的生态习性:兔耳兰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,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倾斜山坡或石隙,稀疏的山草旁,次生杂木林阴下。或有遮阴,日照时间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。空气湿度大且空气能流通的地方,有时也生于山溪边峭壁之上。

兔耳兰生于疏林下、竹林下、林缘、阔叶林下或溪谷旁的岩石上、树上或地上,海拔300-2200米。兔耳兰宜种植于空气流通的环境。兔耳兰性喜阴,忌阳光直射,喜湿润,忌干燥,15℃至30℃最宜生长。

35℃以上生长不良。5℃以下的严寒会影响其生长力,这时,兰花常处于休眠状态。如气温太高加上阳光曝晒则一两天内即出现叶子灼伤或枯焦。如气温太低又没及时转移进屋里,则会出现冻伤的现象。

兔耳兰是肉质根,适合采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,排水性能必须良好,应选用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土。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铁质的土壤,pH值以5.5-6.5为宜。

兔耳兰的栽培技术:兔耳兰喜温暖、湿润的气候条件,较耐阴,要求疏松、富含腐殖质而又排水良好的酸性土。其栽培基质必须无毒、无菌、无污染,可就地取材,使用碎苔藓、碎炭粒、碎栎树皮等再掺上适量腐叶土。

栽种兔耳兰最好选用专门的兰花盆,将盆下部1/4垫上碎砖块或粗炭粒以利排水。兔耳兰放置的环境要通风透气,有条件的话可用兰花架架空兰盆,这样效果更佳。浇水要适度,见干见湿,所用的水一定要洁净无污染,若使用自来水,应先放置几天再用。

施肥遵循“薄肥少施”的原则,在气温底于15℃或高于30℃时应停施。可用磷酸二氢钾、叶面宝等液肥的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肥,能促进花芽分化。兔耳兰较耐寒,但温度过低时,会推迟花期。

兔耳兰的繁殖方式

分株繁殖: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,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。凡植株生长健壮,假球茎密集的都可分株,分株后每丛至少要保存5个连结在一起的假球茎。分株前要减少灌水,使盆土较于。

分株后上盆时,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,再铺上粗石子,占盆深度1/5至1/4,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细土,然后用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栽植。栽植深度以将假球茎刚刚埋入土中力度,盆边缘留2厘米沿口,上铺翠云草或细石子,最后浇透水,置阴处10-15天,保持土壤潮湿,逐渐减少浇水,进行正常养护。

播种繁殖:兰花种子极细,种子内仅有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,发芽力很低,加之种皮不易吸收水分,用常规方法播种不能萌发,故需要用兰菌或人工培养基来供给养分,才能萌发。播种最好选用尚未开裂的果实,表面用75%的酒精灭菌后,取出种子。

用10%次氯酸钠浸泡5-10分钟,取出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即可播于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瓶内,然后置暗培养室中,温度保持25C左右,萌动后再移至光下即能形成原球茎。从播种到移植,需时半年到一年。组织培养已获成功,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此法繁殖。

免责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上一篇:素心兰的养殖方法、繁殖方式以及病害防治

下一篇:红星凤梨的文化背景以及作用用途

热门植物更多+

种植/观点更多+

    种植文章
  • 科普
  • 常识
  • 推荐
  • 动植物可以统称为什么器官(动...
  • 植物光合作用为什么最强(植物...
  • 风信子为什么会变黄(风信子会...
  • 植物死后周围出现白点为什么(...
  • 风信子手捧花蓝色花束(风信子...
  • 为什么挖植物做成标本(制作植...
  • 苔藓植物为什么长不高(苔藓植...
  • 为什么海越深植物越少(为什么...
  • 沙漠的植物为什么有刺(为什么...
  • 红风信子石戒指(id风信子戒指)...
  • 为什么要研发植物细胞模型(为...
  • 植物养发为什么越洗越干(植物...
  • 为什么移栽多肉植物(为什么移...
  • 植物苔藓为什么变硬(植物苔藓...
  • 为什么有些土壤种不好植物(为...
  • 为什么要玩植物大战僵尸(为什...
  • 更多+

    本站郑重声明: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请核实,风险自负。 网站统计

    Copyright © 2013-2020 All right reserved. 植物网 版权所有